目前分類:《棻》享 (61)
- Oct 03 Sun 2010 22:33
ⓜⓤⓢⓘⓒ田馥甄-你太猖狂
- Aug 30 Mon 2010 00:57
【唐山大地震】觀後感
出發之前
嗶說,看完之後應該會馬上打電話跟媽媽說我愛你之類的吧!!!
兩難的決擇
「救弟弟」三個字
成了一個遺憾
當媽的心感愧疚
女兒也無法原諒
奇蹟生還的方登
雖然離開了唐山也有養父母收養
但是小小的心裡 總是有遺憾
- May 01 Sat 2010 01:51
【朵朵】追尋


- Dec 25 Fri 2009 21:37
ⓜⓤⓢⓘⓒ圖騰-放羊的孩子
- Oct 05 Mon 2009 00:08
【朵朵】愛的開關


- May 05 Tue 2009 22:34
【推薦】愛無能,幸福不能
- Feb 08 Sun 2009 00:20
【網路小品】一封太太的求救信‥還有回覆
我在Firefox穿梭遊盪
意外發現這個逗趣的文章
- Nov 07 Fri 2008 00:07
【轉載】為什麼完成任務只會收獲藉口
本月月會分享
「為什麼完成任務只會收獲藉口」
※對結果負責,而不是對任務負責,才是有真正的執行!!
※永遠要鎖定「結果」這個目標,而不是「任務」這個程序。
用戰略的因果邏輯來代替執行的果因邏輯,是執行失敗的根本原因。戰略是因果關係,執行是果因關係。戰略的因果邏輯是有因就有果,好人就有好報。執行的果因邏輯是有果才有因,有好報才有好人。
為什麼我們有那麼多事情執行不下去?就是因為我們相信「好人有好報」這種因果邏輯。接因果邏輯看來:既然我們把這件事情給你, 你就應該完成;既完你懂得了這件事的重要性,你就應當能夠把做好。
但執行的果因邏輯說:錯了!只有好的回報才會有好人。所以,只要是執行就只講結果,不講結果有沒有好人,不講結果就沒有執行。因為只有做出結果才能分出高低,沒有結果我們所有人豈不都一樣?
所以,不必去講過去如何如何,也不要去談學歷多高、水準多高、職位多高,要證明你對企業有價值,就得把結果做出來。
結果面前人人平等!這就是執行的基本邏輯,如果做不出結果,那你就與其他失敗的人一樣。一家公司能強大靠的是什麼?是結果!
結果行哪裡來?只能從行動中來,結果不能透過思考獲得。無論你如何思考,也無論你思考的水準多高,結果都不可能透過思考獲得。
按照這種思維,如何能造就執行型人才呢?要給那些執行得好的人報酬,給那些執行得不好的人懲罰,才有可能獲得執行型的人才。執行最最本質的東西,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句話,執行是果因邏輯,執行講的是結果,執行是從結果反過來理解原因!所以,執行能力只能透過行動本身獲得,不可能透過思考獲得。
我們懂得了這麼一個簡單而基本的道理之後,就可以揭發一個執行的假象,那就是「任務」。
任務是執行的假象
我之所以說任務是一個執行的假象,是因為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在實際工作中,當你以為你自己是在執行的時候,其實是在完成任務,而不是執行。
也許有人會感到迷惑:完成任務不就是執行了嗎?這就是任務這一假象迷惑人的地方:完成任務不是執行,不僅不是執行,而且是執行的大敵。
其實我們從執行的基本邏輯出發,就不難發現「完成任務」是個騙局,當你安排一個任務的時候,你實際上是想要一個結果,但你忽略了一個心理學上的小陷阱:接受任務人事實上並不會這麼認為,他心裏想的是既然接受的是任務,那麼他就只要對任務負責,而不需對結果負責。
遺憾的是:任務並不是結果。許多人完成了我們要求他做的任務,但卻沒有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。
舉個簡單的例子。你安排下屬打電話通知銷售經理參加一個緊急會議,實際上你要的是銷售經理親自參加這個會議,這是你想要的結果。但是接受任務的人看來,卻不是這樣,在他看來,只要打了電話,就算完成了任務,至於來不來那是對方的事。
從因果邏輯看,你的下屬有問題嗎?沒有,的確,來不來確實是對方的事,他不能對銷售經理的行為負責。很完美的解釋吧?但是,按執行的果因關係來看,你的下屬有問題嗎?當然有,不但有,而且問題很大!
我們設想一下真實的執行過程。如果下屬把通知銷售經理開會,當成結果而不是任務,又會是什麼情況?打了電話通知了銷售經理,並不能確保銷售經理參加會議。要確保銷售經理參加會議,至少要在開會前確認一下銷售經理的時間有沒有變動,最好還要在開會前10分鐘或更早前,提醒一下銷售經理開出發了。
對結果負責,而不是對任務負責,才會有真正的執行
可為什麼在現實工作中,我們總是得不到結果?原因就在於現實工作中,我們常常被「完成任務」這類完美的執行假象所迷惑。現在我們明白了,完成任務往往只是實現了部分結果,有時候甚至只是結果剛剛開始,但在因果邏輯上,他的確已經完成「任務」了(比如打電話),可又沒有達到你的要求。這種矛盾會導致下屬甚至整個公司都在找理由推卸責任,下屬找理由對付你,你找理由對付你的老闆或其他人,因為只要完成了任務,我們就有一萬個理由來說明,沒有完成結果不是我們自己的責任。
另一個方面,完成任務與結果的這種反差,也使結果在真正出來的時候,任何人都可以爭功,表明是自己的功勞。比如上面說的打電話通知銷售經理這件事,如果電話打完了就完事,我們已經說過,這是典型的執行不力。但打了電話之後,銷售經理真的參加了會議,你說這是誰的功勞?打鮮話的下屬完全可以說是他的功勞,結果在他的個人報告中,就會有一條:「總是按時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」。
熱中於完成任務對付老闆,熱中於尋找理由推卸責任,久而久之就會出現一種局面:功勞大家爭,責任大家推!罪魁禍首是誰?我覺得,幾乎所有企業都面臨著無數由「完成任務」所導演的「陰謀」,如果你不能制止這一「陰謀」的蔓延,那麼你就會被這一「陰謀」所淹沒,就會造成整個企業執行力的喪失!
對結果負責就是對工作價值負責
我們要懂得一個基本道理:對結果負責是對我們工作的價值負責,而對任務負責是對工作的程序負責。公司大了之後,職位就多;員工多了之後,部門就多。職位和部門一多,程序就往往會代替了結果,組織層級就會代替客戶價值,於是任務往往就會迷惑我們的眼睛,於是就有了無數可以開脫責任的理由:你看他已經盡力了,他已經努力了,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等等。
如果我們要致力於打造一個有強大執行力的團隊,那麼請記住,執行永遠都只是一個主題:執行是要結果而不是完成任務。我們永遠都要鎖定結果這個目標,而不是任務這個程序。
「為什麼完成任務只會收獲藉口」
※對結果負責,而不是對任務負責,才是有真正的執行!!
※永遠要鎖定「結果」這個目標,而不是「任務」這個程序。
用戰略的因果邏輯來代替執行的果因邏輯,是執行失敗的根本原因。戰略是因果關係,執行是果因關係。戰略的因果邏輯是有因就有果,好人就有好報。執行的果因邏輯是有果才有因,有好報才有好人。
為什麼我們有那麼多事情執行不下去?就是因為我們相信「好人有好報」這種因果邏輯。接因果邏輯看來:既然我們把這件事情給你, 你就應該完成;既完你懂得了這件事的重要性,你就應當能夠把做好。
但執行的果因邏輯說:錯了!只有好的回報才會有好人。所以,只要是執行就只講結果,不講結果有沒有好人,不講結果就沒有執行。因為只有做出結果才能分出高低,沒有結果我們所有人豈不都一樣?
所以,不必去講過去如何如何,也不要去談學歷多高、水準多高、職位多高,要證明你對企業有價值,就得把結果做出來。
結果面前人人平等!這就是執行的基本邏輯,如果做不出結果,那你就與其他失敗的人一樣。一家公司能強大靠的是什麼?是結果!
結果行哪裡來?只能從行動中來,結果不能透過思考獲得。無論你如何思考,也無論你思考的水準多高,結果都不可能透過思考獲得。
按照這種思維,如何能造就執行型人才呢?要給那些執行得好的人報酬,給那些執行得不好的人懲罰,才有可能獲得執行型的人才。執行最最本質的東西,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句話,執行是果因邏輯,執行講的是結果,執行是從結果反過來理解原因!所以,執行能力只能透過行動本身獲得,不可能透過思考獲得。
我們懂得了這麼一個簡單而基本的道理之後,就可以揭發一個執行的假象,那就是「任務」。
任務是執行的假象
我之所以說任務是一個執行的假象,是因為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在實際工作中,當你以為你自己是在執行的時候,其實是在完成任務,而不是執行。
也許有人會感到迷惑:完成任務不就是執行了嗎?這就是任務這一假象迷惑人的地方:完成任務不是執行,不僅不是執行,而且是執行的大敵。
其實我們從執行的基本邏輯出發,就不難發現「完成任務」是個騙局,當你安排一個任務的時候,你實際上是想要一個結果,但你忽略了一個心理學上的小陷阱:接受任務人事實上並不會這麼認為,他心裏想的是既然接受的是任務,那麼他就只要對任務負責,而不需對結果負責。
遺憾的是:任務並不是結果。許多人完成了我們要求他做的任務,但卻沒有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。
舉個簡單的例子。你安排下屬打電話通知銷售經理參加一個緊急會議,實際上你要的是銷售經理親自參加這個會議,這是你想要的結果。但是接受任務的人看來,卻不是這樣,在他看來,只要打了電話,就算完成了任務,至於來不來那是對方的事。
從因果邏輯看,你的下屬有問題嗎?沒有,的確,來不來確實是對方的事,他不能對銷售經理的行為負責。很完美的解釋吧?但是,按執行的果因關係來看,你的下屬有問題嗎?當然有,不但有,而且問題很大!
我們設想一下真實的執行過程。如果下屬把通知銷售經理開會,當成結果而不是任務,又會是什麼情況?打了電話通知了銷售經理,並不能確保銷售經理參加會議。要確保銷售經理參加會議,至少要在開會前確認一下銷售經理的時間有沒有變動,最好還要在開會前10分鐘或更早前,提醒一下銷售經理開出發了。
對結果負責,而不是對任務負責,才會有真正的執行
可為什麼在現實工作中,我們總是得不到結果?原因就在於現實工作中,我們常常被「完成任務」這類完美的執行假象所迷惑。現在我們明白了,完成任務往往只是實現了部分結果,有時候甚至只是結果剛剛開始,但在因果邏輯上,他的確已經完成「任務」了(比如打電話),可又沒有達到你的要求。這種矛盾會導致下屬甚至整個公司都在找理由推卸責任,下屬找理由對付你,你找理由對付你的老闆或其他人,因為只要完成了任務,我們就有一萬個理由來說明,沒有完成結果不是我們自己的責任。
另一個方面,完成任務與結果的這種反差,也使結果在真正出來的時候,任何人都可以爭功,表明是自己的功勞。比如上面說的打電話通知銷售經理這件事,如果電話打完了就完事,我們已經說過,這是典型的執行不力。但打了電話之後,銷售經理真的參加了會議,你說這是誰的功勞?打鮮話的下屬完全可以說是他的功勞,結果在他的個人報告中,就會有一條:「總是按時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」。
熱中於完成任務對付老闆,熱中於尋找理由推卸責任,久而久之就會出現一種局面:功勞大家爭,責任大家推!罪魁禍首是誰?我覺得,幾乎所有企業都面臨著無數由「完成任務」所導演的「陰謀」,如果你不能制止這一「陰謀」的蔓延,那麼你就會被這一「陰謀」所淹沒,就會造成整個企業執行力的喪失!
對結果負責就是對工作價值負責
我們要懂得一個基本道理:對結果負責是對我們工作的價值負責,而對任務負責是對工作的程序負責。公司大了之後,職位就多;員工多了之後,部門就多。職位和部門一多,程序就往往會代替了結果,組織層級就會代替客戶價值,於是任務往往就會迷惑我們的眼睛,於是就有了無數可以開脫責任的理由:你看他已經盡力了,他已經努力了,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等等。
如果我們要致力於打造一個有強大執行力的團隊,那麼請記住,執行永遠都只是一個主題:執行是要結果而不是完成任務。我們永遠都要鎖定結果這個目標,而不是任務這個程序。